在罗马帝国时期,欧洲北部的三大蛮族无疑是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种族,它们分别是日耳曼人、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。斯拉夫人则主要分布在广袤的东欧地区。由于东欧的地理面积极其广阔,斯拉夫人因此也细分成了东斯拉夫人、西斯拉夫人以及南斯拉夫人。东斯拉夫人,通常指的是今天的俄罗斯人、乌克兰人以及白俄罗斯人。从血缘上来说,这些人群的确是同宗同源、亲如一家的。然而,尽管彼此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,为什么从古至今,他们却各自为政,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呢?尤其是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,三国又为什么会各自独立,成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国家呢?这一切表明,即使是同一民族,族群间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。
追溯到公元9世纪,留里克家族在基辅建立了基辅罗斯,标志着罗斯诸国的开始。基辅罗斯作为一个封建化的国家,具有典型的分封制结构。留里克家族的成员,尤其是王子们,常常被授予自己的封地,创建属于自己的小公国。基辅罗斯并未像中国的唐朝那样实施“阳谋推恩令”,因而整个国家在接下来的200年里,逐渐陷入了由一个个小公国割据的局面,各地的王公们为了争夺基辅大公的权力,互相倾轧,割席断交,国家的凝聚力大幅削弱。
进入13世纪,莫斯科公国的崛起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到来。当时,莫斯科并非基辅罗斯的核心地区,反而是在东部偏远的地方。与此同时,蒙古铁骑也进入了东欧草原,席卷罗斯各国,所向披靡,强大的国家被迅速摧毁,中等实力的国家则被大大削弱,只有一些像莫斯科公国这样的较小公国幸存下来。在蒙古人的压迫下,莫斯科公国的统治者展现出了极强的政治智慧,他们不仅成功争取到与蒙古人合作的机会,还巧妙地获得了收税的权利。这个新的职务成为了莫斯科公国腾飞的基础,使得莫斯科逐渐富裕,最终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罗斯诸国的领导者。
展开剩余75%13世纪到15世纪之间,莫斯科公国一直是蒙古帝国的附庸,承受了长达200多年的直接影响。至于这段时间内,莫斯科的血统是否受到了蒙古文化的影响,是否发生了大规模的种族融合,我们无法确切得知。但是,毫无疑问的是,俄国人和其他东斯拉夫人之间,特别是在文化认同和血统上,逐渐产生了深刻的差异。
从血缘上看,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两国应当没有太大的区别,毕竟他们都属于罗斯人,名字上仅差一个字。那么,为什么白俄罗斯人似乎要强调自己是“白罗斯人”,并且刻意与“俄国”区分开呢?这个问题与历史上的血统认同有着密切关系。白俄罗斯人自认为他们是罗斯人的正统继承者,血脉更加纯净。相比之下,俄罗斯则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,受到了蒙古帝国的影响,血统上可能已经融入了蒙古的成分,显得不像白俄罗斯人那样纯正。因此,白俄罗斯人更倾向于强调“白”字的含义,认为这是他们与俄罗斯之间的一个区别。
至于“俄”字的来源,最流行的解释与蒙古人有关。当蒙古人征服罗斯地区时,他们的语言系统中并没有“o”音,便将“罗斯”改为“俄罗斯”。正因蒙古人未曾征服白俄罗斯,白俄罗斯人便不满这种“俄”的加入,并在中文翻译中要求去除这个字眼,称之为“白罗斯”以显示与俄罗斯的区别。
白俄罗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62年,当时波洛茨克城堡的建立成为了白俄罗斯的发源地。9世纪至12世纪间,围绕这座城堡,波洛茨克公国逐渐崛起。尽管它属于罗斯诸国的一部分,但始终未被蒙古人征服。13世纪时,随着蒙古帝国的入侵,波洛茨克公国最终归属于立陶宛大公国。到了16世纪,波兰与立陶宛联合,形成波兰-立陶宛联邦,白俄罗斯则纳入了这个新的国家结构。由此,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历史轨迹开始分道扬镳。到了18世纪末期,沙俄参与了三次瓜分波兰的事件,白俄罗斯才重新与俄罗斯重新统一。
几百年间,白俄罗斯一直受到立陶宛和波兰的影响,文化、语言、甚至风俗习惯都带有浓厚的立陶宛和波兰特色,这使得白俄罗斯与俄罗斯之间在文化和习俗上出现了显著差异。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同一国家框架下,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融合过程依然如此复杂。
与此同时,乌克兰的历史同样错综复杂。早在9世纪时,基辅罗斯便开始繁荣,随着基辅罗斯的分裂,出现了加利西亚公国和沃伦公国,这两个地区为后来的乌克兰奠定了基础。乌克兰的哥萨克民族在蒙古入侵时,虽然也遭受了蒙古的压迫,但他们在16世纪初便随着蒙古金帐汗国的垮台与波兰建立了联系。1569年,波兰与立陶宛合并,组成波兰-立陶宛联邦,乌克兰的哥萨克人则成为了联邦的臣民。
然而,随着1654年哥萨克酋长国的合并,乌克兰开始与沙俄结盟,但这次合并并非完全自愿。乌克兰提出了保持自治的要求,然而沙俄政府却以同化的方式,试图迫使乌克兰贵族接受俄国的文化和教育。这一强制同化政策为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隔阂埋下了伏笔,导致了之后乌克兰内部的亲俄与疏俄派系的对立。
可以看出,尽管俄国、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原本是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东斯拉夫人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们各自经历了不同的政治、文化洗礼,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认同。最终,俄乌两国的关系,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冲突。如果当初在合并时,俄罗斯和乌克兰能够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统一,或许今天的乌克兰就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文化鸿沟了。
通过对比,英国与其曾经的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则显得别具一格。例如,印度、新加坡等地,虽然与英国有着明显的种族差异,但由于文化的紧密接触,这些地方的人与英国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为和谐。同样,法国与非洲的一些国家,尽管肤色差异巨大,但由于法国的文化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,它们与法国的关系也更为融洽。这表明,文化认同的力量可能远超种族认同的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传金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